农业,这一最古老行业,科技含量能有多高?
(相关资料图)
“它是在核电和航空航天之外,第三次全学科的集成。”在昨天上海现代农业产业园(横沙新洲)场景发布会临近结尾时,上海农投集团产业发展部部长李丽引用一位清华教授的话作出回答。而借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契机举办的横沙新洲场景发布会,也是对这句话的极佳呼应。
延续数千年的农业,正加速与前沿技术的碰撞。从一滴水,到一座工厂,本届大会上展出的AI农业技术,贯穿于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行业由传统向现代化“逆袭”。
科技巨人花式进军农业领域
古老行业靠什么逆袭?以色列用几十年的实践给出答案。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色列成功在戈壁荒滩上创造农业奇迹,一举成为“欧洲果篮子”“欧洲菜篮子”,不靠人海战术,靠的是科技魔力。
“以色列农业从业人口只占5%,而让农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滴灌技术。”全球最大灌溉温室企业耐特菲姆温室总监王宇说。
到了当代,农业一笔一划都蕴藏着高科技力量。植物的“食谱”、口感、产量,无不与技术挂钩,也催生出众多细分领域的农业科技巨头,技术之多、之精妙令人惊叹。
耐特菲姆温室尤其典型。随着规模化作业普及,新需求、新挑战层出不穷。在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距离水泵最近的滴头和最远的滴头,出水量要完全一致,才能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均衡。这一难题,已被耐特菲姆温室研发人员攻破。依靠智能技术,水和肥料可以主动“找到”作物根系,实现精准灌溉。
背靠母公司联想控股的佳沃食品,则深耕农业数字化解决方案。CEO唐寅说,在种植方面,佳沃从新品种研发、种苗繁育,到收储加工和全渠道分销,均采用数字化解决方案。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古老行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科技小巨人和独角兽跨界入局,让AI不断下沉至田间。
亚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软件公司商汤科技,正在尝试“智造农业”。“农作物通用模型能保障科学生命周期培育精品,精准发现农作物生产异常,甚至预测预防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研发的农作物监测模型,可以在短短5个小时内完成一个区县的农作物识别,工作效率是人工作业的5倍,范围越大越精准。此外智慧农业AI中台,还能分析农作物的土壤、气候、虫情等生态环境,为种植规划提供支持。
智能语音技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科大讯飞给出了答案。在AI+养殖场景中,研发人员可以实时监测猪的咳嗽、打斗等应激叫声,依靠视频分析病弱猪的行为,用热成像设备发现异常体温猪只,经过人工智能平台融合判断,实现猪只疾病的早期诊断。
让投入产出比更合理
对于上海都市农业来说,打造科技高地是毫无疑问的选择。这不仅意味着提高自身科技水平,更需要发挥示范作用,引领全国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
关键是实现的路径。“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还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们都要从产业本身来思考需要什么。”上海国兴农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之兵提出了农业领域的灵魂三问:谁来种?怎么种?谁来管?
数字化是肯定的答案。国兴农智能科技作为聚焦农业设施、装备、智能化和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在浦东腰路村打造的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已实现95%的国产化以及80%的自主知识产权。
郭之兵指出,发展设施农业,必须要考虑本地的适用性。“比如,温室全球领先的荷兰,在当地的气候环境下,生产空间需要多加温。而上海不同,要考虑的是通风降温,把天窗更多打开,让小环境动起来。或者选择新型材料以及技术等等,替代能源消耗。”
同时,他提醒设施设备不要一味追求高端,而是要适合生产经营主体需求。“由传统走向现代化是一个迭代的过程,职业农民和技术人员也尚在培育,如果一上来就用最高端最好的设备,我们无法马上消化。”
由于农业本身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性,导致生产主体面对高投入的数字改造时,往往会倍感犹豫。“投入更少,收获更多,才是有效的智慧农业,需要探索可行的产业化路径。”这是本届大会上企业的共识。
照明领域全球领先的昕诺飞,在植物工厂上的研究走在前头。团队研究提高水肥的使用效率,与一般生产模式相比,用水量大大节约。且LED照明方式比传统照明大大提升能源效率,光照效率提高80%,能耗节省50%。
“不仅是设备降本增效,通过作物整体表现的优化,也能提升新生产模式的市场欢迎度。”昕诺飞中国区农业照明业务销售总监朱峰蕾介绍,通过LED独特的补光配方,可以提高作物的生长质量以及均匀度,具体体现在促进深耕,增强叶片的颜色,增加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