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第二波要来了,会有多严重?五一出行会受影响吗?盘一下吧!
疫情近况
疫情声音起来,自然是因为一些新的情况出现。近期热点:
(资料图)
——4月15日中疾控发布消息:我国从2022年9月份至2023年4月中旬,全国一共发现新冠毒株,已经达到了148种。
——4月18日媒体报道“大角星”XBB.1.16来袭,已在29国/地区肆虐!
——4月20日检测阳性率为1.7%,比之前略微升高。
——4月22日专家张文宏呼吁做好应对新冠二次感染的准备。
——近期,一些机构开始准备,或者演练或者培训。
为什么大家关注第二波
好像数据也不太明显,相比甲流都远远不如。
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第二波,一不小心就上热搜了呢?
因为,按道理,它该来了。
专业地说
2022年12月第一波的来的时候,大家逐步建立了抗体。
所谓抗体就是身体在病毒入侵后,自身免疫系统会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抗体蛋白质有两种,一种叫lgM,在感染后5天左右产生,一周后就会逐渐消失;另一种叫lgM,在感染后7-14天才出现,但会持续在身体存在几个月。lgM蛋白质会持续保护我们避免病毒的二次爆发。其实这就是打疫苗的作用,提前注入比较弱的病毒,让我们产生抗体。
抗体的生存期没有精确的数据,大概是4-6个月。12月那波,到五一,已经5个月了。所以,大家觉得,抗体该消失了。而社会面一直存在着强传染力的新冠,所以再次爆发是一件很自然而然的事。
经验上说
国外经验上说,病毒在人群中传播就是体现出一波接一波的特性。
比如香港:
比如英国:
比如日本:张文宏说“新冠病毒会找到每一个人。当群体免疫的屏障建立起来后,新冠病毒会去寻找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的人。所以第一波感染控制较好的国家,第二波感染的峰值就会比较高。”
看起来好像日本要毁灭了,其实整体对比来说,日本比英国在疫情控制上好太多了。
关键因素
影响疫情扩散的因素核心有三点:病毒传染力、人群抗体情况 和 疫情管控。
最近一年多各地流行的都是奥密克戎的变异体。BA2、BA5、BF7、BQ1、XBB都是奥密克戎的变异类型。而奥密克戎的特征就是传染力强,具有较强的免疫逃逸能力。所以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偏早期的疫情周期,比较没有参考价值。我们要重点看22年后的。
国内人群普遍在22年11月-23年1月感染,抗体周期参考最近的香港,假设为6个月。国内人群抗体消失的月份会在23年5月-2023年7月。
再看疫情管控,去年底疫情管控调整后,我们已经是接近开放的状态。后续,无论从经济发展需要考虑还是从可执行性上考虑,都不太可能有严格的疫情管控。所以疫情发展会更倾向于开放的情况。
尝试推演
基于以上分析,尝试推演后续的疫情发展:
1、第二波疫情会在5-7月来临。原因是人群免疫抗体的消失。
2、第二波疫情影响面会显著缩窄,但持续性更强。感觉身边不少人感染,但是没有过年前那波那么广,重病的也没有那么多。因为人群免疫系统消失的时间较为分散,有些人4个月就没抗体了,有些人8个月还有很强的抗体。
3、五一期间大概率还是人群汹涌,疫情似乎没有影响。五一后疫情逐步抬头。五一人员流动率高,景区人员密接,非常适合病毒传播,也一定会有很多人被感染。
一些建议
功夫在平时,平时多注意身体。
1、保持情绪稳定。
2、规律作息不熬夜。
3、不暴饮暴食,健康饮食,均衡饮食。
4、适当健身。
五一出行注意:
1、最好少去往人堆里凑,避免中招;对于有基础病或者老弱幼孕,尤其要注意。
2、出去游玩,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防寒,冻着身体不会感染但是会降低身体免疫力。
4、出现发热、疲劳的迹象,不要强撑,该怂就怂,该休息就休息;景点可以下次再去。
5、家里一些基础的体温计,退烧药,感冒药还是要备一些的。